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文化 正文

文化

诗书勤乃有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09-26 11:03:26

  自古读书靠勤苦。博闻强记、过目不忘的天才虽然有,但是屈指可数,可遇不可求。

  读书无捷径可言。除了在方法上可以优化,最根本的就是要下苦功夫。唐代韩愈曾经给儿子韩符写了一首劝学诗《符读书城南》,其中说道:“诗书勤乃有,不勤腹空虚。”南宋陆游则在给小儿子写的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一诗中说:“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工夫老始成。”你看,这样的文学大家,尚且认为读书要靠勤奋,还认真地把这个观点教授给下一代。在读书人当中,持这个观点的是大多数。诗圣杜甫在《柏学士茅屋》一诗中也说过:“富贵必从勤苦得,男儿须读五车书。”北宋汪洙有一首《勤学》诗表达了类似的意思:“学向勤中得,萤窗万卷书。三冬今足用,谁笑腹空虚。”

  古人的读书条件比我们差很多,那时想找本书看,远没现在这么方便。就算手中有书,如果要夜读,穷苦人家点个灯也不容易。在这种情况下,好读书的人总是能克服重重困难。北宋欧阳修幼年丧父,家境贫寒,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。年长后,家里没有书,就去别人家借书读,废寝忘食,不知疲倦。范仲淹也是幼年丧父,过着“划粥断齑”的艰苦日子,致力苦读,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,就用冷水洗脸。同时期的司马光家庭状况比欧阳修、范仲淹优越一些,但同样是一生坚持不懈学习。为了不让自己多睡,他以圆木为枕头,惊醒了就起来读书,还给圆木取名“警枕”。由此可见,苦读与物质条件没有必然联系,只要有学习的自觉,家境不是问题。想想这些人的读书状态就知道,他们能够成就一番事业,并非偶然。

  我儿时在农村,也是一书难求,偶然借得一本课外读物,欣喜之余,常常把它抄下来。这样的抄书经历贯穿了中学时代。至今我还保留着几十本手抄本,有抄的整本书,有摘抄的报刊。除此之外,还制作了一大摞剪报本。

  年轻时,以为读“闲书”、抄“闲书”是无用之事,但几十年后回首,才发觉这些经历很让人受用。在没有条件多读书的情况下,这样做不正是博览群书吗?一些考试时用不上的知识,在社会大学堂还是会有用处的,至少对开拓视野、启发思维有所帮助。读书和不读书,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相差甚远。当年这些“闲书”,给我后来的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。

  如今条件好了,读书变得很容易,查资料更是易如反掌。有的人认为不需要再购书了,也不用做笔记了,需要什么都可以上网查。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,脑子里不怎么储存知识了,一旦离开网络,有时难免头脑一片空白。我不禁暗忖:如果遇到断网或者断电的时候,心里是否会产生一定的恐慌?由此感到,古代先贤们的读书方式虽然相对朴拙,但他们的学习精神,始终没有过时。尤其是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,还是要有这种勤奋的动力,让自己的头脑多一些知识储备。

  欲得真学问,须下苦功夫。缺少了身体力行的学习,就很难具备过硬的本领。工具是工具,自己是自己,我们不能把自己和工具混为一谈。就像机器人再能干,但很多事情还是不能由它们代劳,比如吃饭睡觉,运动娱乐,学习思考……(李伟明 作者单位:江西省瑞金市纪委监委)

>>>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