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文化 正文

文化

生命等高线

稿件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 2021-06-09 09:23:58

  行走在福建省长汀县中复村的一座客家廊桥,廊桥柱子上一道离地约1.5米高的刻线清晰可见。这座桥被当地百姓称为“红军桥”,是当年红军在中复村的征兵处。

  “人比枪高当红军”。廊桥柱子上的这道刻线,是红军招兵的最低门槛:一支长枪加一柄刺刀的长度,大约一米五。

  “当年红军使用的是一米五长的汉阳造步枪,要背着步枪跑,所以身高超过一米五的年轻人才能扛枪参军。最早的时候,这条线是用笔临时画一下。很多人年纪小、身高不够,又都想参加红军,就想方设法偷偷将线改低一些,后来领导知道了,才改用刀刻。之后年轻人就想法子昂头、踮脚、撑高,争先当红军。”红色讲解员钟鸣回忆,“80多年前,就是在这里,我的祖辈同周边的年轻人一同报名参军。单中复村,就有近600人参军。”

  当年,为了够到这条线,有人往草鞋里塞纸,有人踮起脚尖,更有人半夜起来,偷偷给它改低,“骗”进红军的队伍……

  凝望刻线,当年一幕幕“父送子,妻送夫,兄弟争相当红军”的感人场景恍若又在眼前。

  塘背乡贫农团有一个叫罗云然的老人,有六个儿子。老大、老二、老三先后牺牲在反“围剿”战场上。当得知松毛岭战斗形势严峻,他义无反顾将剩下的三个儿子送到征兵处报名参军。大家劝他:“你就留个最小的儿子在身边吧!”罗云然老人却坚定地说:“若不是红军来了,孩子们早就饿死了。我和三个孩子商量好了,就是断了香火,也要跟着红军干革命!”

  最终,罗云然老人的六个亲生儿子全部为革命壮烈牺牲。“六子当兵”的故事,正是当年苏区扩红的典范。

  中复村的钟根基,和同村的17位热血青年,一同报名参加红军。他们知道此行生死未卜,出发前跪地起誓:谁活着回来,谁就要为他们的父母尽孝。

  在残酷的革命战争中,最后仅剩下钟根基一人活着。

  1954年,钟根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,已是正团级军官。为了20年前那个承诺,他拒绝了组织上的工作安排,想尽办法,坚持转业回家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,“红军桥”上的刻线有了一个悲壮的名字——生命等高线。

  长征路上,每一里路都有我们牺牲的红军。明知危险重重,为什么还跟着走呢?钟鸣说,他也问过很多老红军、老战士。他们都用十分朴实的话回答:共产党、红军来了,我们有了活路、有了活的希望。我们跟着共产党有出路!

  “跟着党找出路。”当年,一代人从这里义无反顾地追随党,踏上信仰的远征。如今,我们在这片土地上,永远跟党走。(陈菊华)

>>><<<